纸张尘埃度是衡量纸和纸板外观质量的关键指标,直接影响印刷、包装等后续加工效果。纸张尘埃度测试仪通过标准化照明与放大系统,精准识别纸张表面的尘埃颗粒(如纤维束、杂质、斑点等),其操作需严格遵循规范流程,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重复性。以下为详细操作规范:
一、操作前准备:环境与仪器核查
1. 环境条件控制
- 温湿度要求:将检测环境调节至标准大气条件,即温度(23±1)℃、相对湿度(50±2)%,避免潮湿导致纸张吸潮变形(影响尘埃观察)或干燥产生静电(吸附微小尘埃)。
- 洁净度要求:检测区域需保持洁净,无明显粉尘、气流干扰(如远离门窗、通风口),操作台需用无尘布擦拭干净,防止环境尘埃污染试样或仪器载物台。
- 照明控制:关闭检测区域内的强光直射光源(如阳光、强光灯),避免外界光线干扰测试仪的标准照明系统,确保观察视野亮度均匀。
2. 仪器状态核查
- 外观检查:检查测试仪外壳是否完好,载物台、放大镜(或摄像头)、照明灯管无破损、污渍;确认电源线、数据线连接牢固,无松动或破损。
- 照明系统校准:开启仪器电源,点亮标准照明装置(通常为40W日光灯管,色温5000K-6500K),观察照明是否均匀覆盖载物台测试区域(直径或边长≥200mm),若出现明暗不均,需调整灯管位置或更换老化灯管。
- 放大系统校准:若仪器配备放大镜(常用10倍放大倍率,符合GB/T 1541-2019《纸和纸板 尘埃度和浊度的测定》要求),需将标准尘埃样板(含已知尺寸的尘埃颗粒,如0.05mm²、0.1mm²)置于载物台,通过放大镜观察,确认颗粒尺寸与样板标注一致;若为图像分析型测试仪,需启动校准程序,用标准样板校准图像识别精度,确保误1差≤5%。
- 计数系统检查:对于自动计数型测试仪,需空载运行一次,确认计数按钮、显示屏、数据存储功能正常,无卡顿或数据丢失问题。
二、试样制备:从取样到预处理
1. 取样规范
- 取样依据:按照GB/T 450-2023《纸和纸板 试样的采取及试样纵横向、正反面的测定》要求,从同一批次纸张中随机抽取至少3张完整样品,避免选取边缘、折痕、破损或有明显污渍的区域。
- 试样裁切:使用专用取样器(精度±0.5mm),将样品裁切成规定尺寸的试样——通常为(250±1)mm×(250±1)mm(或根据仪器载物台尺寸调整,确保试样能完整覆盖测试区域),每批次需制备至少5个平行试样。
- 试样标记:在试样边缘(非测试区域)用铅笔标注试样编号、纵横向(若纸张有明显纹理)及正反面,避免混淆。
2. 试样预处理
- 状态调节:将裁切好的试样置于标准大气环境中平衡至少4小时(纸张)或24小时(纸板),使试样水分与环境平衡,防止因水分变化导致纸张收缩、起皱,影响尘埃观察。
- 表面清洁:用软毛刷(刷毛柔软,无掉毛)轻轻拂拭试样表面,去除附着的松散粉尘(注意力度轻柔,避免划伤试样或带动内部尘埃);若试样表面有静电,可使用离子风机消除静电后再进行清洁。
三、仪器操作:标准化检测流程
1. 试样放置与定位
- 载物台调整:将测试仪载物台降至zui低位置(或调整至便于放置试样的高度),用无尘布再次擦拭载物台表面,确保无残留尘埃。
- 试样固定:将预处理后的试样平整铺放在载物台上,确保试样无褶皱、无偏移,测试面朝上;若仪器配备压片或真空吸附装置,需启动装置将试样固定(压片压力需均匀,避免压伤试样;真空吸附强度适中,防止试样变形)。
- 定位校准:通过载物台的微调旋钮(X轴、Y轴方向),将试样的测试区域(通常为中心区域,避开边缘50mm范围)对准放大镜或摄像头的观测中心,确保观测视野内无试样边缘遮挡。
2. 尘埃观察与计数
(1)手动计数型测试仪操作
- 照明开启:打开深圳市普云电子有限公司PY-E635纸张尘埃度测试仪(纸和纸板尘埃度测定仪)的透射光(适用于透明或半透明纸张)或反射光(适用于不透明纸张)照明系统,调节亮度至清晰观察到试样表面纹理,且尘埃颗粒与纸张背景有明显对比度(通常亮度调节至800-1200lux)。
- 放大镜观测:手持或通过支架固定10倍放大镜,在测试区域内按“蛇形轨迹"缓慢移动观测(避免重复或遗漏区域),识别并记录符合标准定义的尘埃颗粒——即面积≥0.05mm²的黑色、白色或其他异色颗粒(需排除纸张本身的纤维纹理、色素斑点等非尘埃杂质,参考GB/T 1541-2019的尘埃定义)。
- 尺寸测量:对于疑似超标的尘埃颗粒,用仪器配备的标尺(或放大镜内置标尺)测量其最大直径或面积,确认是否属于需计数的尘埃(如0.05mm²对应约0.25mm直径的圆形颗粒),并按尺寸分级记录(如0.05-0.1mm²、0.1-0.2mm²、>0.2mm²)。
(2)自动图像分析型测试仪操作
- 参数设置:在仪器操作界面选择“尘埃度测试"模式,输入试样信息(编号、尺寸、纸张类型),设置检测参数——包括放大倍率(10倍)、照明模式(透射/反射)、尘埃识别阈值(根据纸张颜色调整,如白色纸张阈值设为“灰度值<180",黑色纸张设为“灰度值>80")、计数面积(通常为0.01m²,即100cm²)。
- 图像采集:启动“自动扫描"功能,仪器通过摄像头自动采集试样测试区域的图像,采集过程中载物台按预设轨迹移动,确保全覆盖无遗漏;若采集到模糊图像,需暂停并检查试样是否平整、摄像头是否清洁,重新采集。
- 自动计数与分析:仪器通过图像识别算法自动区分尘埃与纸张背景,统计不同尺寸等级的尘埃数量,并计算单位面积(m²)的尘埃总数;操作人员需对自动计数结果进行复核,手动剔除误判的非尘埃杂质(如纤维结、色素点),并补充漏判的微小尘埃。
3. 平行试样测试
重复上述“试样放置-观测/采集-计数"流程,完成所有平行试样的检测,每测试1个试样后,需用无尘布擦拭载物台和放大镜/摄像头镜头,防止交叉污染。
四、结果判定与记录:数据处理规范
1. 结果计算
- 单位面积尘埃数计算:根据GB/T 1541-2019要求,按公式计算每平方米纸张的尘埃总数:
D = (N₁ + N₂ +... + Nₙ) × (S₀ / S₁ × n)
其中:D为每平方米尘埃总数(个/m²);N₁~Nₙ为每个试样的尘埃计数;S₀为1m²面积(10000cm²);S₁为单个试样的测试面积(cm²);n为平行试样数量(至少5个)。
示例:若5个250mm×250mm(测试面积625cm²)的试样尘埃数分别为8、10、9、7、11个,则D = (8+10+9+7+11) × (10000 / 625 × 5) = 45 × 32 = 1440个/m²。
- 尺寸分级统计:按尘埃面积大小分级统计数量(如0.05-0.1mm²、0.1-0.2mm²、>0.2mm²),并计算各级尘埃占总数的比例,用于评估尘埃的分布特征。
2. 结果判定
- 合格判定:根据产品标准要求(如文化纸通常要求每平方米尘埃数≤500个,且无>0.2mm²的尘埃;食品包装纸要求每平方米尘埃数≤200个,且无>0.1mm²的尘埃),对比计算结果与标准限值,判定试样是否合格。
- 异常处理:若平行试样的尘埃数离散度较大(变异系数>15%),需检查试样是否具有代表性、仪器是否校准到位,必要时重新取样测试。
3. 数据记录
- 记录内容:在检测报告中详细记录——试样信息(名称、规格、批号、取样日期)、环境条件(温湿度)、仪器信息(型号、校准日期)、测试参数(照明模式、放大倍率、测试面积)、每个试样的尘埃计数(分级记录)、单位面积尘埃总数、结果判定结论及操作人员、检测日期。
- 数据存储:自动图像分析型测试仪需将采集的尘埃图像、计数数据按批次存储(至少保存1年),便于追溯与复查。
五、仪器维护与保养:延长寿命与保障精度
1. 日常维护(每次使用后)
- 清洁:关闭深圳市普云电子有限公司PY-E635纸张尘埃度仪(纸和纸板尘埃度试验仪)电源,用无尘布蘸取少量无水乙醇(或仪器专用清洁剂)擦拭载物台、放大镜/摄像头镜头、照明灯管表面,去除污渍与残留尘埃;清洁时避免液体流入仪器内部(防止短路)。
- 部件检查:检查压片、微调旋钮等机械部件是否灵活,若出现卡顿,需添加少量润滑油(专用轻质润滑油);检查电源线、数据线是否老化,若有破损及时更换。
2. 定期维护(每月/每季度)
- 照明系统维护:每月检查照明灯管的亮度,若亮度明显下降(低于初始亮度的70%)或出现闪烁,需及时更换;每季度清洁照明系统的反光板,去除灰尘(反光板积尘会导致照明不均匀)。
- 校准核查:每季度用标准尘埃样板校准仪器的计数精度,若误·差超过±5%,需调整图像识别参数或联系厂家进行专业校准;对于手动计数型仪器,需核查放大镜标尺的准确性,确保尺寸测量误·差≤0.01mm。
3. 长期保养(每年)
- 全面检修:每年请专业人员对仪器进行全面检修,包括机械部件的磨损情况、电路系统的稳定性、图像传感器的灵敏度等,及时更换老化部件(如摄像头、传感器)。
- 存储维护:若仪器长期不使用(超过1个月),需切断电源,用防尘罩覆盖仪器,放置在干燥、通风的环境中(湿度≤60%),每月通电预热1次(30分钟),防止电路受潮。
六、注意事项:安全与误·差控制
1. 安全操作:操作时禁止用手触摸放大镜镜头或摄像头镜片(避免指纹污染);仪器运行中禁止移动载物台(防止试样偏移或损坏部件);若仪器出现异常声响、冒烟等故障,需立即切断电源,联系专业人员维修,禁止自行拆解。
2. 误·差控制:取样时需确保试样具有代表性(覆盖不同生产工位);观测时需集中注意力,避免因疲劳导致漏判或误判;自动计数后必须人工复核,减少算法误判的影响。
遵循本操作规范,可确保纸张尘埃度测试仪的检测结果准确、可靠,为纸和纸板的外观质量控制提供有效支撑,同时延长仪器使用寿命,降低维护成本。